新疆大学“弘扬创新精神 培养卓越工程师”报告会精彩回顾

来源:大学办公室   信息日期:2024-04-24 20:50:14


卓越之路:从荣誉到责任

“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获得者

电气工程学院教授 王维庆

1.jpg

尊敬的校领导、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今年1月19日,“国家工程师奖”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我作为81名被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的个人之一,三个多月过去了,此刻站在这里,我的内心仍然非常激动,颁奖大会现场的一幕幕仍在脑海激荡。在这里,我要衷心感谢学校对我的辛勤栽培和亲切关怀,感谢各位同事对我的耐心指导和关心爱护,也感谢在座的各位,共同分享这个属于新疆大学的荣誉。

工程师是推动工程科技造福人类、创造未来的重要力量,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工程师奖”首次评选表彰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了工程师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希望全国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坚定科技报国、为民造福理想,勇于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锻造精品工程,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服务高质量发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更大贡献。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体现了党中央对创新和人才的重视,为推动科技创新发展和国家战略人才队伍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回望我的成长历程,我深知,这个荣誉不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新疆大学和学校的广大教师。这个荣誉并不是终点,更是为我们画下了一个新的起点。作为一名工程学科的高校教师,四十多年来,我一直在教学、科研一线工作,与团队成员们一起坚守我国风电大基地,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果,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和科技创新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自己对工程师的感悟和体会。

工程师,要胸怀国之大者,敢于创新。针对风电机组先进技术被欧美发达国家垄断的情况,我们团队首创系列大型风电机组电能转换理论体系和工程应用技术,依托新疆大学“可再生能源发电与并网控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风力发电系统智能控制与并网技术”教育部创新团队,进行了大型风电机组关键部件研制、整机控制及检测、电能转换及性能升级、海上风电并网送出的技术攻关,引导并推动了我国自主化大型风电机组关键技术实现从“空白”到“完善”至“世界先进”的发展历程。研制成功的国内首台套全汉化大型风电机组电控系统,实现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风电机组电控装备研制零的突破,技术产品化后打破了国外电控系统在国内市场的垄断,占领了当时国内市场,为此后国产化风电机组大型化、规模化生产打下坚实基础。

工程师,要敢于把问题当乐趣,把难题当动力。“十一五”后,风电机组向大型化、智能化和优化并网化方向发展,亟需解决整机系统一体化、气动-结构-载荷和一体化超长桨叶控制技术及失速、颤振问题。金风科技等企业及其风电场就是我们团队解决问题的战场,也是大家施展才华的舞台。我很幸运,能够遇到优秀的团队,大家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相互学习、相互支持,共同成长、共同进步。通过努力,最终形成了陆上风电装备理论分析、仿真建模及设备研制的全链条体系,解决了风电机组受制于人及环境适应性的关键技术难题,实现了恶劣环境下大容量风电机组的产业化,提升了整机及高端核心零部件国际竞争力和国产化水平。相关成果应用于金风科技相关风电机组中,实现累计装机7980台,利税116.4亿元。

工程师,要坚守初心,不论身处谷底高峰都把执着记在心间。成果在此刻看来,是一行行文字、一串串数字,但在我的四十多年科研教学生涯中,它们是一枚枚出差的火车票、一张张撕下的日历、一个个攀爬的塔架、一页页实验记录和测试的数据、一本本标记的专业书、一篇篇数据理论推演和实践求证的PPT。在这四十年的科研工作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不论春夏秋冬的气候如何更替,不论科研环境如何复杂,但我们面对的工作目标始终如一。当带领团队历经无数次攀爬50多米风电机组塔架开展现场调研,当凛冽的风从耳边呼啸,我们内心的坚持始终不变。当理论推演和实践求证相统一的那一刻,当定桨距失速型大型风电机组顺利开机稳定运行的那一刻,我们欣喜若狂,作为国内首台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风电机组电控系统研发团队,我们感到无比自豪和满足,这份成功的喜悦,比任何困难和挑战都要珍贵和难忘!

获得国家工程师奖这一殊荣,这是对我过去努力的肯定,更是对我未来的期许,更多的是勉励、是鞭策。再次感谢学校领导、老师们和同学们对我的帮助和支持。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牢记使命、砥砺前行,弘扬创新精神,和团队一起,立足新疆能源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加大科技创新,助推新疆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也希望能积极发挥作用,带领更多的师生勇攀高峰、追求真理,共同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服务新疆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出新大贡献!


在“弘扬创新精神 培养卓越工程师”

报告会上的发言

王维庆教授团队代表

电气工程学院教授 何山

2.jpg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上午好!

我很荣幸能够在这里,作为王维庆教授所在团队——“可再生能源发电与并网控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风力发电系统智能控制与并网技术”教育部创新团队代表,与大家分享我们的喜悦和成果。团队成员来自不同的领域,具有广泛的专业背景,但我们有着共同的目标和理想——扎根新疆,为推动我国风电技术自主创新和产业化贡献自己的力量!之所以有着这样的理想信念,是因为我们在投身科研的岁月里,有幸亲历并参与了王维庆教授坚守我国风电大基地、在可再生能源发电与并网控制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一系列工作。王教授以其锲而不舍的创新精神,为团队树立了榜样,为整个领域建立了标杆。我作为团队的一份子,和大家讲一讲我们眼中的王维庆教授。

20世纪80年代末,王教授开始投身于大型风电装备与技术的研发与攻关。“九五”期间,他带领课题组成员在当时无任何系统参数和技术资料、地处边远地区的艰苦条件下,连续数月吃住在风电场,每天亲自攀爬塔架数次,测量每个参数,详尽分类记录,晚上继续分析处理数据,从零开始开发研制控制系统,一直工作到深夜,顾不上家里的孩子和老人,他心中的目标就是成功研制国内首台套全汉化大型失速型风电机组电控系统,实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控装备零的突破。

“十三五”和“十四五”期间,他继续高屋建瓴,长远规划,精准定位,带领团队从新型风机结构、系统拓扑、控制策略、故障处理全方位提出了高性能专用E-TOP技术,明确风电机组内部电磁干扰路径及其隔离方法,解决塔顶机舱内布置电气设备的可行性难题,制定适用于我国海域多类风区条件的8 MW级机型图谱;解决风电机组电气系统集成优化难题,提高了发电质量、效率、可靠性和利用率。与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创新研发首台套基于E-TOP技术的8 MW级海上风电机组,降低海上风电场建设成本10%,降低平准化度电成本5%,推动风电由替补能源转化为替代能源。

从教38年来,王老师一直坚持给本科生上课,推动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将复杂的原理用通俗易懂的案例方法讲解,让学生深受裨益;崇尚“身教重于言教”的教学理念,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带领团队将电气工程学科建设成为自治区“十四五”特色学科,形成本、硕、博和博士后的培养体系。大家眼中的王老师永远充满热情和活力,当被问到如何能够多年如一日地投身风电事业,他意味深长地说“就是为了实现当初为风电事业贡献力量的初心。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就是不简单;平凡的事情认真做,就是不平凡。”

王维庆教授是一位充满激情和毅力的工程师,他的创新精神体现在对科研的孜孜不倦追求,不满足于现有的研究成果,时刻保持对最前沿技术的关注,带领团队进行深入研究,总是敢于挑战困难,勇攀科研高峰,以实际行动证明了创新精神的真正内涵。

现在,中国风电装机容量已位列世界第一,成为了世界风电技术的引领者。在王老师的带领下,团队下一个攻关方向就是“提升风力发电在电网占比,实现新能源和电网互协共赢,让风力发电成为建设绿水青山的正主力”。奖项的背后,是一支充满激情和奉献精神的团队努力和汇聚。我代表团队成员,衷心感谢学校为团队建设发展提供的坚强支持,正是学校的关心与支持,使团队在科研道路上能够有更多的探索和发展空间,是获得“国家卓越工程师奖”的重要动力和支撑。我们也将继续追随王维庆老师的步伐,继续为风电产业发展贡献科技力量,奋发努力,做出更好成绩,不负时代与使命,团结协作,共同努力,攻坚克难,迎接新的挑战!

谢谢大家!


在“弘扬创新精神 培养卓越工程师”

报告会上的发言

电气工程学院党委书记 张建杰

3.jpg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王维庆老师所在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张建杰,非常荣幸代表学院发言。

此次王维庆教授荣获“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不仅是对王老师个人科研成果的高度认可,也标志着电气工程学院在风力发电领域取得的显著成就,更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新疆大学不断为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所做贡献的充分肯定。这一奖项的背后是学校、学院对创新精神的不懈追求和学科建设的全面持续加速。下面,我将从弘扬创新精神、加快推进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两方面,谈谈自己的工作感悟。

首先,想和大家分享学院在大力弘扬创新精神方面的感受。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处于核心地位,高校是国家创新发展的重要战略力量。在大学党委的坚强领导和有力引领下,学院立足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本质和根本任务,始终将培养具备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工程技术人才放在首位,不断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感,通过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实践活动、模范精神学习等多种途径,融入国家发展需求、社会责任、工程伦理等内容,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深刻理解作为一名工程师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使命。

学院把不断强化实践教学、促进知识与技能的深度融合,作为培养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主要模式。在硬件上,持续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购置先进的实验设备和工具,为学生提供模拟真实工作环境的学习平台,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探索新知识、应用新技术。在实操中,通过定期组织技能竞赛、科技创新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实现知识与技能的有效融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院积极探索与企业合作的新模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同时促进学院科研成果的应用和转化,加强学院与社会的互动和服务能力。学院不断加大企业参与课程建设的力度,邀请企业专家参与课程的设计和讲授,将实际工程案例和最新技术趋势融入教学内容中,使之更贴近行业、企业需求,帮助师生建立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学院持续深化与企业的科研合作,通过与企业共同开展的科研项目,使师生深入参与到研发工作中,促进专业知识内化,全面提升科研水平,切实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卡脖子”问题,获得重大的科技成果。

接下来,给大家汇报学院持续推进在工程教育方面的思路。一是让特色更“特”。 电气工程学院发端于    1953年成立的中苏有色金属公司矿山技术学校矿山机电科。经过71年的发展壮大,学科特色鲜明,底蕴深厚,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武钢、索南加乐等均是我们学院的杰出校友。学院现有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三个一级学科。结合国家、自治区的需求与科技发展前沿,制定符合未来趋势的学科发展策略,瞄准各学科独特优势,明确目标定位,致力于提升核心竞争力。深入促进各学科之间的相互协作,鼓励不同学科间的资源共享与成果互通,促进学术思想的碰撞与融合,探索学科交叉融合的新路径,在协同合作的基础上,形成强大的群体效应,进一步推动学科整体水平的提升。 二是让未来更“大”。学院围绕国家经济、国防建设的重大需求,紧密结合自治区“八大产业集群”,尤其是煤炭煤电和新能源领域,强化前瞻性研究,不断寻找新的生长点与突破口,在研究领域方面铺设新的“天花板”,提升科学研究能力和工程应用水平。同时扩大科学研究“半径”,将“造血”使命融入工作中,鼓励创新思维和跨界合作,通过建立行业创新研究院、企业联合研究院等方式,激发师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培养引领学科发展的高层次科研人才。三是让前沿更“前”。学院注重国内实际需求,密切关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强化战略性和原创性研究,结合新疆的独特优势,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的科学研究,将服务社会作为学科发展的重要导向。着眼国际发展前沿,引进国际先进的研究理念与技术,促进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拓展国际视野,提升学科国际竞争力,全面实现“西部先进、中亚一流、国际知名”的学科建设阶段性目标。四是让育人更“稳”。学院将思政教育融入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加强社会责任、职业道德与工程伦理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鼓励学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科思维的形成与发展。

站在新的起点上,学院将继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弘扬创新精神,深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加强与企业交流合作,不断提升科研水平,推动各学科快速发展,着力培养一批高素质、复合型的卓越工程人才,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自治区“八大产业集群”建设需求,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为新疆经济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做出新大贡献。

谢谢大家!


在“弘扬创新精神 培养卓越工程师”

报告会上的发言

优秀科研团队专家代表

工程师学院副院长 魏博

4.jpg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工程师学院副院长魏博。感谢学校给我这样的机会作为科研团队代表发言。首先要向王维庆老师获此殊荣表示热烈的祝贺。这也是bet356亚洲版在线体育全体科研人员的荣光,我们与有荣焉!

我与大家一样,在听了王老师的发言后,也对他四十多年扎根边疆醉心科研的坚韧与毅力充满敬意。作为青年科技工作者,也在循着前辈的足迹努力前进。在这里我简要介绍一下我所在团队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煤燃烧/气化与污染防治,煤灰化学理论基础与应用,化工设备腐蚀机理与防护,在前期学校和化工学院“双一流”建设的大力支持下,团队取得了长足进步,获得了系列成果。

我们是问题的解决者:2018年,针对新疆新业能源化工有限责任公司4台锅炉每年爆管40余次,结渣严重的问题,我们提出了“循环流化床锅炉准东煤与煤矸石掺配方案及燃烧系统优化”的一揽子研究方案与调整计划,经企业投入改造费超1000万元完成锅炉的改造与调整后,降本增效超过2400万元/年。该项技术也被新疆石油化工协会评为国内领先技术。

我们是方案的优化者:2020年,我们联合东方电气东方锅炉厂与新业能化技术人员反复研讨,开展了“纯烧准东煤循环流化床锅炉防沾污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的研究项目,完成了模型构建、参数优化、现场试验及优化迭代工作。2021年底,投入约2亿元建设的首台纯烧准东煤的循环流化床锅炉一次开车成功。经2年多的运行,全套设备表现优异,在满负荷运行时锅炉未发生严重结渣,锅炉效率93%,全负荷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家标准。

我们是技术的创新者:2022年,我们提出了原煤与石灰石原矿氧热法制电石的方案,较现有生产工艺可降低能耗超过30%,生产成本降低40%,得到合作单位领导和技术人员的高度认可,并提供580万元开展小试研究。目前,该方案发明专利已授权,完成了小试装备的设计,今年上半年将完成加工与调试。

在开展上面一系列工作的过程中,我充分认识到,要解决行业企业技术瓶颈,组建一支综合实力强劲、队伍团结凝聚的科研团队是必不可少的。在大学党委跨学科组建大团队,承接大项目、获得大成果的号召下,我组建了涵盖工程热物理、化工机械、化学工程、环境工程、机械工程与控制工程领域教师9人、科研助理2人、博士5人及硕士32人的研究团队,打通了实验室理论研究、仿真计算直至中试装置开发的全周期研发链条,并于2023年获批自治区天山创新团队。经过团队共同努力,2017年至今已主持国家基金5项,人才项目4项,自治区项目7项,横向项目19项,经费达到2500万元。

作为团队负责人,我在未来的工作过程中,将带领团队践行科技创新精神内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厚植爱国情怀,激扬奋斗精神。要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新疆大学时重要讲话,厚植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赤子情怀。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将个人研究领域和国家、自治区发展迫切需要结合起来,以突破系列“卡脖子”技术为目标,不断努力奋斗。

二是强化报国之志,提升报国之力。煤炭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安全保障,在该领域我国已走在世界前列,唯有拿出破釜沉舟的决心,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以创新驱动占据技术制高点。我将不断向前辈王维庆老师学习,向生产一线学习,不断提高工程理念与思维。围绕煤电煤化工领域发展存在的技术瓶颈,准确凝练科学问题,不断提高研究水平,提升科技开发与工程转化能力。

三是校企集智攻关,携手团结合作。工程任务往往规模宏大、技术复杂、高度集成,涉及众多技术领域。工程的总设计师,是科技开发众多环节的协作枢纽,如何发挥团队协作精神直接决定着工程系统效率和质量。我们将积极响应大学党委开展有组织科研的指示,继续优化研发团队,调动每个成员积极性,充分发挥长处,形成团队合力,面向国家和自治区重大需求,勇于承担,攻坚克难。

四是秉承严肃谨慎,专注潜心研究。严谨是工程研制的基本要求,规范是工程成功的重要保障。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在设计蓝图并将其实现的过程中,任何差错都可能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我们将建立严慎细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摒弃浮夸、祛除浮躁,发扬“坐稳冷板凳、坐热冷板凳”的刻苦钻研精神,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坚持把事情做对做好,做到极致。

五是坚持立德树人,赓续学脉薪火。针对当今社会发展对硕博研究生、本科生工程能力方面的需要,在自身练就一身本领的基础上,给团队青年教师和学生做好榜样。为国家、自治区和学校培养一批可堪时代大任的卓越工程技术人才,为推进学校双一流建设做出团队贡献。

最后,再次向支持团队迅速发展的学校、学院及相关处室的领导和同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我们团队将继续学习,深入理解科技创新精神内涵,为国家和自治区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谢谢大家!


在“弘扬创新精神 培养卓越工程师”

报告会上的发言

学生代表

智能制造现代产业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2021级博士研究生 靳正阳

5.jpg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智能制造现代产业学院(机械工程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靳正阳,很荣幸有机会在大会上与大家交流。2024年1月19日,首届“国家工程师奖”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在这场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师领域最高荣誉的表彰大会上,bet356亚洲版在线体育王维庆教授被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这一荣誉称号。王维庆教授是我国最早从事大型风电机组研发的学者之一。从大型风电机组关键部件控制、整机控制及检测、性能升级到风电场并网,历经 40 余年的潜心钻研,王维庆教授研究完成系列大型风电机组电能转换理论体系和工程应用技术,创建和领导的团队促进了我国风电技术自主创新与产业化,为我国风电事业做出了开创性和引领性的工作。

我从2015年在新疆大学开始本科学习,至今已在美丽的校园度过了九年光阴,王维庆教授的创新精神和先进事迹始终激励着像我一样的莘莘学子。在王教授身上,我学到了“四个特别”:一是特别能攻关,勇攀科技高峰,攻克技术难题;二是特别能创新,勇于实践探索,坚持自主创新;三是特别能协作,能够有效发挥团队的力量,共同为实现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目标而努力;四是特别能奉献,为了国家工程技术事业,甘于奉献青春和智慧,扎根新疆成为一代“追风者”。

在新疆大学,像王维庆教授这样具备创新精神的老师还有许多,他们给予了我很多帮助,对我的思想成长,学习和科研道路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的工程技术人员当牢记初心使命、胸怀“国之大者”,用技术造福人民。但在我学习之初,考虑的单单只是学一门技术,拿到学位,找到一份好工作。2018年,我有幸与时任机械工程学院院长的周建平教授进行交流,周建平教授的话语中有四个字深深的影响了我:“家国情怀”。人要有家国情怀,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回报家国,才能让知识更有价值。两弹一星、嫦娥奔月、蛟龙入海……,这些大国重器的背后,除了对科学技术的执着,更多彰显的是大国工匠对国家的热爱。作为一名机械领域的学生,我也常常思考,什么是工程机械人的家国情怀。我的导师卢秉恒院士经常教导学生做科研要顶天立地,“顶天”是说研究要走在国际前沿,“立地”是说研究成果要能应用到实际上,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紧密结合,把论文写在产品上、写在装备上。我想到《易经》中有两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奋发图强、力求进步、容载万物,以天之姿钻研科学技术,以地之势造福广大人民,这便是我心目中作为一名工程技术人员所应有的家国情怀。

2021年,我开始了博士研究生的学习生涯,研究方向是生物3D打印。在一次预实验中,我得到了一个十分接近我研究目标的实验数据,十分欣喜。基于此我开始不断的调整材料和工艺参数,以获得我期待的数据结果,但是两个月再没有一组数据能超过第一次实验中获得的数据。我开始有些气馁,于是找到指导教师许燕教授寻求帮助。许燕教授告诉我,实验研究是一个迂回推进的过程,从起点再次尝试和反思可能会有新的发现;同时,实验的失败是正常的,但是无论失败多少次,务必要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带着老师的教导,我又回到了最初的原点——预实验进行拆解分析,并以此为依据进行了大量的单因素实验,发现本没有抱太大期望的预实验在材料选择、参数设计上都是十分契合的,唯一可能出问题的地方在于复合材料的配比。后续我一鼓作气,针对复合材料配比进行了实验设计,在20天时间里集中完成了每一组实验,最终获得了良好的实验数据,解决了研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从这件小事上,我深切的感受到科学研究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过程,最基本应保证数据的真实,造假所得到的研究结果无论如何是无法落地和应用的,作为工程技术研究者当坚持不懈,实事求是,才能让自己的研究有成果,让自己的成果能落地。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推动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自主创新,离不开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工程师,工程师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人力资本,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力量。在2024年新疆大学百年校庆之际,作为智能制造现代产业学院的一名博士研究生,当以此为新的起点,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用卓越工程师的精神要求自己,精致精细,执着专一,在技术竞争、人才竞争白热化的当下,摒弃“差不多的思维”,在科学与技术研究上精益求精,勇毅前行,心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不忘老师嘱托,不负母校培养,努力在创新创造中脱颖而出,成为一名机械领域的优秀工程师,为中国制造2025,迈向制造强国之路贡献自己的力量。

以上是我对创新精神的一些浅显认识和个人体会。

谢谢大家!


在“弘扬创新精神 培养卓越工程师”

报告会上的发言

发展规划处(“双一流”建设办公室、

“部区合建”办公室)处长(主任)赵冬梅

6.jpg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我是发展规划处(“双一流”建设办公室、部区合建办公室)处长赵冬梅,很荣幸作为机关服务保障部门代表发言。

今年1月,bet356亚洲版在线体育电气工程学院王维庆教授荣获“国家卓越工程师”这一崇高荣誉称号。在此,谨对王维庆教授表示热烈祝贺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王维庆教授作为新疆唯一成功入选的工程师获此殊荣,是对他立足新疆新能源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深耕新疆风力发电事业40年做出卓越贡献的嘉奖表彰,是学校长期坚持牢记教育初心使命、胸怀“国之大者”责任担当的生动展现,凝聚着学校百年办学的深厚积淀和历代新大人的不懈奋斗。更是党中央对学校扎根祖国边疆、不断为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所做贡献的充分肯定。今天,我作为学校职能部门代表交流发言,深感荣幸和自豪,备受鼓舞、倍感振奋!

作为学校职能部门,发展规划处始终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支持教学科研、推动学校“双一流”建设作为重要职责,为教学科研工作提供项目、资金等各项服务和保障,现将工作情况及工作思路向大家进行汇报交流。

一是优化学科布局,夯实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在大学党委安排部署下,发挥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从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需求出发,新成立工程师学院、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等,并调整控制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布局,蓄力搭建新平台,培养造就更多大师、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为自治区“八大产业集群”提供人才支撑,服务自治区高质量发展。

二是将项目储备、项目建设作为推动学校建设发展的重要抓手。2021年以来,学校以实施“十四五”规划为引领,开展校内项目储备,形成滚动项目库,并在一流学科建设、本科教学平台建设、科研平台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出库并实施建设项目303个,通过项目建设,推动学校发展。

三是将用好专项资金,实现资金最大效益作为推动发展的重要保障。2021年以来,学校统筹用好“双一流”和“部区合建”资金12.8亿元,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等学校建设的各方面进行重点支持,全面推进“双一流”建设。

通过学科建设、项目、资金的支持和投入,学校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成效、人才培养实现新跨越、科学研究实现新突破、社会服务取得新业绩,学校各项事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作为履行学校发展规划、“双一流”建设、部区合建的职能部门,在今后的工作中,将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立足新疆大学事业发展规划、“双一流”和“部区合建”建设目标方案,以“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的干劲,立足岗位履职尽责,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助力学校工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和科学研究,以一流的管理服务支撑学校“双一流”建设高质量发展。

一是聚焦一流大学目标,做好规划。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总体目标,既谋眼前又谋长远,紧密对标“双一流”建设各项任务,按照大学党委确定的“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和“双一流”建设方案,科学编制规划,以推动重大科技项目为抓手,谋划出更多满足学校高质量发展需要的大项目,利长远项目,推动学校发展。

二是聚焦一流学科建设,凝练特色。高质量推进第二轮“双一流”建设任务和改革任务落实落地,强化一流学科优势领域和特色方向,持续完善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推动一流学科不断产出高显示度成果,助力学校内涵式发展、特色发展。

三是聚焦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产出重大标志性成果,谋划大项目,培育大成果。把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作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突显学科优势特色的关键支撑、重要载体,作为谋划项目的导向。发挥好建设项目的引领作用,谋划储备并实施一批大项目,打造一批高水平、高能级的大平台,着眼于基础性、方向性、关键性问题,汇聚大团队,承接攻关大项目,实现关键领域的重大突破,培育产出大成果,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自治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四是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与卓越工程师。一流师资队伍是培养一流人才的前期和基础,要充分用好国家和自治区各项人才政策和创新激励政策,引育并举倾斜支持人才队伍建设,打造一流师资队伍。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卓越工程师,关键在于走好工程技术人才自主培养之路。聚焦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带一路倡议、自治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聚焦招生、标准、体系、课程、入企培养及评价等环节,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改革,带动拔尖创新人才和卓越工程师自主培养质量突破,培养一大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投身强国建设。

风好正是扬帆时,策马扬鞭再奋蹄!让我们满怀感恩之心、不辱使命重任,解放思想、开拓进取,以优异成绩迎接建校100周年。

谢谢大家!